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 他山之石

江苏海门市法治文化基层行成效显著

  • 来源:
  • 发布日期:2018年01月11日
  • 【字体:

  勤实践 重宣传 强品牌

  江苏海门市法治文化基层行成效显著

  2017年以来,江苏南通海门市法学会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为统领,依托海门市第三届法治文化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法治文艺演出、法治实事项目评比及法治实践等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着力打造具有海门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精品,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推动海门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多渠道组织活动,提升全民法律素养

  1.举办“双百”“法治大讲堂”活动。 今年以来,共开展大小讲座、讲堂38场,受教育4.8万余人。11月16日,邀请江苏省委宣讲团成员、江苏省财政厅厅长刘捍东为全市公务员宣讲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 12月4日,邀请浙江大学张谷教授讲座,为全市领导干部普及宪法精神、解读《民法总则》等。另外,常态化组织政法系统关工委成员,以生动的案例面向在校青少年开展全方位的法治宣传教育。

  2.组织“千名领导干部观百庭”活动。 11月6日,组织全市各区镇、相关行政执法机关、市人大、市政协的100多名主要领导观摩了如东县某工厂诉该县环保局和人民政府环保行政处罚案件的庭审现场,市长郭晓敏出席活动并讲话,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出庭应诉能力,全面提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办东洲社科“法治沙龙”研讨会。 11月8日,市法学会联合市社科联围绕“如何发挥社科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将新时代的法治精神融入学会的管理与建设”等方面组织了“法治沙龙”,全市社科联理事团及所属各学会的三十余名业务骨干、法律专家、特约研究员参加了此次座谈,进行了研讨。

  4.开展“十大法治人物”和“十大法治案例”评选。 9-11月,我市开展了第三届十大法治人物评比,从27名候选人中最终评选出10名来自政法系统、区镇、社区、律师行业、行政执法部门的法治人物,以典型引领带动法治创建;从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律师事务所及各行政机关征集共计43个法治案例,评选出“十大法治案例”和若干“优秀法治案例”。

  二、多方位扩大宣传,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1.推进法治文化示范点建设。 根据省、市关于建好市、镇、村法治文化阵地的要求,结合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实施意见,我市借鉴周边县(市、区)做法,高质量打造了一批市、镇、村及部门法治文化示范点,并进行了评比和命名。目前共创建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3个,南通市级法治文化示范点7个,海门市级法治文化示范点14个。

  2.深化“同享德法阳光 共建平安家庭”活动。 通过“同享德法阳光 共建平安家庭”活动,加大“平安家庭”创建力度,有效落实“德法进家庭”、促进法治观念植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使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法治繁荣、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自8月6日起,市妇联联合禁毒办、610办共同举办“平安家庭”创建暨法治文艺进社区活动,在各区镇共举办22场,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

  3.组织“法之韵”、“百合”艺术团基层巡演。 9-10月,我市依托“法之韵”和“百合”艺术团,创作平安法治节目赴各镇区、村(居)巡演,今年共巡演26场,观众8000余人。

  4.开展“美好生活、德法相伴”法治文艺作品征集。 面向社会征集反映全市法治建设动态和成效、社会各界尊法学法守法的事件或人物等方面的法治故事剧本、漫画、宣传画、动画、微电影、微视频、宣传片、公益广告,通过图像等多种形式记录我市法治建设的成果,并对优秀作品进行了奖励。4月7日,在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办举办的“全国首届平安中国微电影微视频比赛”颁奖活动中,我市自主创作拍摄的微电影《心愿》获得三等奖。

  三、多角度创新实践,打造海门特色品牌

  1.做大青少年法治教育“一二三四”品牌。 即 开设一堂法治课, 将《道德与法治》相关教材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课程,组织小学和初中法治教育优秀课程资源评选,实行教材、课时、教学时间、师资“四落实”;成立两个法治报告团, 一支队伍为流动报告团,共有19名成员,主要由公检法司及关工委的资深法治工作者组成;另一支队伍为常驻讲师团,由各校法制副校长组成,讲师专业,课程对口,深入全市中小学校园,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打造三个特色品牌活动, 一是“关爱成长、法治护航”青少年法治沙龙,每期由一个政法部门和一个学校配合围绕一个课题举办,以生动的形式开启法治宣传教育的新模式;二是“学法小童星”评选活动,采取学校推荐、教育局审查评选,切实树立和宣扬青少年学法典型,培养青少年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青少年权益专题栏目——《成长不烦恼》,每月一期,在海门电台100.6频道开播,通过电波,搭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关爱青少年成长的交流沟通平台,使之成为青少年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的“节拍器”+未成年人法治宣传维权关爱的“导航仪”;四个法治教育基地。 充分发挥公、检、法、司等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的作用,定期组织在校学生到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参观实践,近距离体验警察、法官和检察官们的工作。

  2.打造法治文化站点和法治文化班车。 在全市公共自行车和公交车停靠站点以及公交车车身,张贴法治宣传标语和广告,宣传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对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法律法规知识,通过简便易懂的说文解答、图文解说、法治故事、法治漫画、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一案一法一图,图文并茂,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熏陶。

  3.做强“少年法学苑工程”品牌。 做强校外教育辅导站、三好标兵竞赛评选活动、崇德少年法学苑三大特色品牌,以三厂少年法学苑为标杆,组织平安法治志愿者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结对帮教和关爱服务三大活动,打响“少年法学苑”品牌。

  4.积极发挥平安法治志愿者队伍作用。 我市在各行各业广泛招募5万余名志愿者,组建交通安全、婚姻家庭、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关爱服务等近20支专业志愿者队伍,统一配发红马甲、红袖章,深入街头、小区开展活动,推进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融合发展,有效保障了社会环境的平安和稳定。

    分享到:
    Copyright 版权所有:北京市法学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法学会
    备案号:京ICP备18059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