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为人民服务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
——记北京法学英才赴延安学习有感
六月上旬,有幸参加了北京市法学会组织的百名法学英才赴延安理论学习活动。第一次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远望宝塔山,想着当年有无数莘莘学子弃笔从戎奔向延安,我计划用心去感受这历久弥新的延安精神。
在延安可以从两条脉络去感受延安精神。一条是去参观旧址,包括宝塔山、清凉山、七大会址、中央机关旧址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先辈的旧居。另一种方式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延安的一员去切身感受这里的风土与人情。当我置身于杨家岭,站在毛主席曾居住过的窑洞旁,看一看那盏微弱的油灯。仿佛主席就在自己的身旁笔耕不辍的写着《实践论》。站在张思德烈士的雕像旁,两排竖直参天的白杨树,演讲台上毛主席正在给警卫团的官兵做着《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来到离延安八十多公里以外的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工作了七年,他深深的爱着这个小山村,关心着这里的村民以及这里的一草一木。如果不到延安来,这些实景的展示都只是课本里的一些段落,只有用手去抚摸过后,这一切才那么的有真实感,也才能够更为深入的领会其中的内涵。感受延安的第二种方式,便是跟融入到延安的风土人情之中。坐在出租车上,与司机攀谈,陕北人那种淳朴善良、豪爽的性格满满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里的人为人处世没有大城市的圆滑。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回想193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来到陕北,为啥会得到群众的拥护,为啥能够建立这么多革命的根据地并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红遍了全国,道理是很简单的。谁全身心为人民着想,群众就拥护谁。谁只做表面文章,群众就会揭露他。谁对群众欺压剥削,群众就把他推翻。这就是最朴素的执政道理,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先辈也正是在这种淳朴的民风中,检验了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并将这种精神植根于我党的血脉之中,中国共产党才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从延安回到北京,我再次捧起《为人民服务》这一伟大著作,仔细研读着每一句话,用心去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他是一项实践活动,要求我们在开展任何工作时都应该设身处地的为人民群众着想。在工作中我们麻烦一点不要紧,群众感到麻烦了就会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不信任。为人民服务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群众是评判我们工作的考官,考官说的对的,我们就要改,考官说的不对的,发发牢骚我们也要听。为人民服务还要踏实肯干,绝不能脚下无根,工作上静不下心来,只想着如何升迁,顺利了就高高兴兴,不顺了就低头耷脑,到头来什么也没干好。我觉得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初衷。
从延安回来的这段时间,从所见所闻到所思所想,我感受最深的便是如何将此次学习成果落实为实践。我日常所负责的法律援助工作就是一项为困难弱势群体服务的工作。我们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获得过很多奖励,包括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司法部先进集体等等,我们认为我们的工作已经很尽善尽美了。从延安回来之后,我感觉之前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那就是我总是用自己标准看待问题,自己认为很好了。其实,是否真正的好,应该由人民群众去评判。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畏难情绪、是否嫌麻烦,是否糊弄过老百姓。这些都是我脱离群众的具体表现。学习延安精神就要知行合一,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融入到每一项工作之中并最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我们的服务。我认为,这才是延安精神的真正实现。
北京市西城区法律援助中心 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