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双修,知行合一
——续延安精神以致良知的中国梦
来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永恒智慧
中央已经部署了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市法学会组织的“百名法学英才”延安政治学习,在革命圣地感受历史的脉搏,用心体会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延安历史,延安精神,让人热血沸腾。回到北京,头脑冷却下来,内心会沉淀下什么呢?何为初心?何以使命?延安,似乎给了我们答案,似乎又没有。这个答案,需要我们不断地问,延安为什么能行?共产党人为什么能行?要从诞生于延安的《矛盾论》《实践论》寻找答案,还要继续向前,寻到《共产党宣言》。把延安放在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发现,延安的成功之道,就蕴含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中。这个哲学原理,一字千金,是伴随我们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道理。
法律实践和学术研究就是法律的道路上的双轮,二者相互促进并融合是致良知的根本之道。透过每一个司法案件的缩影来阅读社会,积累真情况,抽象“真问题”;进而通过应用法学理论研究探索社会规律和司法规律,努力创新对社会生活、法治建设有实用价值的“真学问”。这才是真才实学,才是真知灼见,才是对法治中国梦卓有贡献的学问。
当前的法学研究确实存在论人诟病的学术垃圾问题。我每年会指导很多法院同志做研究、写论文,发现写得不好的文章的病根就是知行两张皮,一种是教条式的文章不接地气,一种是经验式的论文不见规律。要避免写教条主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好的理论发端于实践,揭示的是实践的规律。好的理论不会束缚人,只有教条才会束缚人。还避免写经验主义的文章。就事论事、不求甚解,害人的学问。毛泽东同志就多次强调,以做学问的方式搞政治、搞治理。主席的每一篇光辉文章,是为了名扬天下获大奖吗?而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难题。这些伟大篇章,是不同于王明式脱离实际教条空谈马克思主义、也不同于不学无术不求规律而凭经验瞎指挥的第三条道路。深刻领悟主席的文风,我们会发现,讲政治、干工作、做学问,其实是一回事,也就是知行合一,达到致良知的境界。这个良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不是用来喊口号、表忠心的,而是致良知的思想武器。
中国司法实践生长出中国法学理论
什么是“问题意识”?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有很大问题的问题。我在毛泽东同志《矛盾论》《关于农村调查》等著作中领悟到一些关于观察问题的世界观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论,尝试将“问题意识”放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中思考,发现“问题意识”是动态多层次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谈到如何认识延安:“当我们观察一件事物时,第一步的观察只能看到这件事物的大体轮廓,形成一般概念。好比一个初来延安的人,开始他对延安的认识只是一般的、笼统的。可是当他参观了抗大、女大以及延安的各机关学校之后,他采取了第二个步骤,用分析方法把延安的各部分有秩序地加以细细的研究和分析。然后第三步再用综合法把对各部分的分析加以综合,得出整体的延安。”研究问题,也要逐渐深入。借鉴毛泽东同志调查研究的方法,我把问题意识归纳为具有操作性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实践导向、深挖问题,是那些我们看到的零碎的、表象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一定是有困难的、不如意的、负能量的。那些好的亮点工作、正常运转的工作,不需要动脑筋解决,不属于问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问题意识还表现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平时工作面临的、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都是理所当然。要从中发现问题,以批判精神发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如何炼成敏锐的眼光?首先要从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做起。毛泽东同志讲,关于调查研究,“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阳春白雪,起于下里巴人,也终归于下里巴人。任何称得上高大上理论,都是从社会生活的具体问题开始。没有细碎的具体问题作为支持,高大上的理论只是花架子,会因缺乏实践基础而轰然坍塌。
对第一个层次的资料进行梳理,就进入了问题意识的第二个层次。此时核心工作就是整合问题并大胆假设。问题如果处于零散的状态,就没有办法做研究。科学理论一定是抽象性的,如此才可能在一定范围领域内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如果太具体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过程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跃迁,关键的方法是什么?抽象!用抽象的方法将零散的问题体系化,将零碎的资料整合起来。
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解释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在此先重申,在问题意识第二层次中梳理出核心命题是前提基础,核心命题是能够有的放矢之“的”。这个核心命题一定是从实践中生长出来的,脱离问题意识第二层次空谈理论毫无意义。把握住了这个核心命题,就找到了向问题意识第三层次登堂入室的“钥匙”。拿着“钥匙”查阅资料,就会提高效率,还可能产生心理学上讲的“吸引力法则”,即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实践命题为理论注入新生命。理论本来就不是教条,而是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人类智慧。
上述问题意识的动态变化,对问题的认识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跃迁。核心命题是跃迁的主线,在问题意识第二层次表现为核心实践命题,进入问题意识第三层次就转化为核心理论命题。这个核心命题,就是贯穿始终、知行合一的良知。
探究因果律:敬畏天时,敬畏民心
毛泽东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做了著名的讲演《反对党八股》,其中提到的“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反对的就是“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就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作了科学阐释,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事物内部联系就是“实事求是”的“是”,是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这在哲学上被称为因果律。如何探知事实间因果律?我们只能从表面的关联性入手,但不能止步于此。内在的、规律的关联性,深藏不透,可能被表面关联性掩盖、扭曲、迷惑。我们可以用“5问法”连续问5个“为什么”,追究根本原因。
我们还可能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告别盲人摸象,就要博览群书,把视野从普通相机升级为全景相机。我们可以看一下《毛泽东读书集成》,多达11编一千多种,每一种又不知多少本书。主席最有名的有关读书的言论就是: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为什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人民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遍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军事、历史、文学、书法等领域,他本人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革命一次次陷入危机,主席的办法总是比别人多,也比别人看得更深更远,把握乱世乱局中的深层因果律。
因果律是非线性的,而是多重、连环结构,因果之间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因果回环等复杂结构有规律地关联着。面对因果律,当以敬畏之心冷静观察和调研,探索深层的因果律结构,绝不能以制造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果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不仅复杂而且多变,敬畏因果律当敬畏天时。我们要研究制度运行的条件,还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条件,改革推进讲节奏就是讲条件,条件不成绝不可搞大跃进,条件不足要考虑周全后补齐,有困难不可心急气馁,对策要讲系统性和持续性。大手笔的改革,需要长时间的反馈回路。研究司法改革,不可迷恋于夕阳余晖的绚烂,还要在黎明前的黑暗寒冷中保持定力。
对因果律保持敬畏之心,在社会治理与改革中,当敬畏民心。社会是一个玄妙的系统。研究改革问题,不能把法院、检察院自己当成中心,自己过家家;而是要把司法体制这个小系统放以社会大系统中考察和设计,放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格局中寻找出路。不论大小系统,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社会中的人民群众,法院中的法官等一线人员才是系统反馈回路的决定者、主宰者。如果我们做研究、写论文悟到了这个精髓,就会让思想熠熠生辉。
余感
延安,有可贵的情感精神,更有宝贵的理性智慧。延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了试验田。在延安,毛泽东确立了领袖地位,实质上是毛泽东思想在与王明路线的斗争中、在长征的磨难中成熟起来。为什么要做人实在?为什么要做事讲究?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延安的成功实践,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首善之区的“百名法学英才”,不能当马克思主义的狂热信徒,而要当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思想者和实干家。
法律的道路三人行。“百名法学英才”不是每一个人的特立独行,而应当在交流学习中共同成长。成长需要平台、需要伯乐,有了市法学会“百名法学英才”的培养机制,才会有英才们思想开花、硕果璀璨的土壤。首善之区的“百名法学英才”具有大胸怀、大理想、大格局、大担当。自己身在其中,幸在其中。“百名法学英才”是荣誉,更是担当。我们这些怀着法治中国梦的年轻人,应当在坚守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砥砺前行,在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促进中扎实前进,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中建功立业,不断为法治事业做出贡献。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李俊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