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法学会助力打造以“AI普法调解员”
为标杆的海淀版“数智枫桥”经验
近期,海淀区法学会聚焦高质量服务区域发展,组建了“海淀法治观摩团”,带领法学专家学者、各街镇政法委员走进海淀区东升镇,对该镇创建的“AI普法调解员”法治服务新模式开展调研,积极探索、总结推广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优化提升法治服务质效的创新举措。
去年以来,海淀区东升镇以“智慧法治、精准服务”为理念,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基层治理实践,构建“AI+法治”双向赋能新范式——“AI普法调解员”,扎实推进普法调解工作创新实践。AI数智社工和普法调解在“未诉先办”、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法律知识普及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AI技术开拓普法宣传新渠道,提升了社区法律服务质效。“AI普法调解员”作为法治宣传的“智慧担当”和“人气明星”,以“虚拟数字人”的形态,通过“面对面”的形式和居民直接沟通,让群众从法律服务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这种“技术+内容”的双轮驱动模式,吸引了大量居民驻足观看和咨询。AI融入传统普法活动,将“法治课堂”、“宣传海报”、“普法视频”结合AI生成的法律知识问答和案例解析,推送给居民,大模型技术带来的互动性和实用性,提升了居民对普法知识的点击率和触达率,显著增强了普法效果。AI普法有的放矢,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和社会热点问题,针对性发布相关法律知识、短视频和案例分析,截至目前,已推送普法内容百余篇,阅读量达10万人次。切实提高了居民的法律素养、法律认知水平和社区治理参与度,越来越多的居民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也进一步增强。
数据赋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AI普法调解员”结合“数智社工”在全镇300个微信群里积极参与各类矛盾纠纷的调解,近150名社工注册使用,覆盖全镇近6万名社区居民。项目启动至今,收到线上法律咨询案件近4000个、回复数据2万余条、与居民总体触达消息高达9万条、预警次数超500次、AI智能回复超1000次。对比分析2023年与2024年低诉社区次数,2024年后低诉社区次数上升了30%(其中试点社区连续6个月为低诉社区)。
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劳动争议等常见问题,AI系统能够快速分析案情,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和类似案例的调解建议。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协调,促使双方达成和解。今年以来,共参与调解矛盾纠纷27起,调解成功率达93%。对一些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采取AI系统初步分析与社区调解员深入调查相结合的方式。AI系统提供初步的法律意见和调解方向,社区调解员则通过实地走访、与当事人深入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矛盾纠纷的根源,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调解方案。AI的介入,使许多矛盾纠纷在萌芽阶段就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化解,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
整合普法资源,形成“预防——咨询——调解”一体化服务链,构建了“智能咨询+源头调解+数据决策”的治理闭环,为“法治进社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政府通过收集大量的AI咨询事项,识别高频的纠纷类型,在城市治理方面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参考,同时选取有利于解决基层问题和需求的法律法规、普法视频和人民调解案例,根据不同社区的不同矛盾集中问题,通过“AI普法调解员”向社区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解决了传统法律咨询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制约,“AI普法调解员”通过自动化处理大量重复性问题,日均服务量远超人工,“AI调解员”对初级问题做了初步筛选和处理后,再提交人工做进一步介入和干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的“AI在海淀 智创科普”活动中,“AI普法调解员”通过现场互动吸引大量群众体验,其“一对一”咨询模式获得高度评价,成为海淀法治建设的代表性品牌,《法治日报》、搜狐网、新浪网等多家媒体对东升镇“AI普法调解员”进行报道。
下一步工作中,区法学会将以“海淀法治观摩团”为平台,深入总结提炼东升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基层治理实践做法,把“AI普法调解员”辐射推广到更多街道乡镇,努力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着力打造海淀版的“数智枫桥”经验,力促AI赋能基层法治建设迈向新台阶。
(海淀区法学会供稿 社会工作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