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学习心得体会
6月2日至6月7日,在北京市法学会的组织领导下,我有幸与北京市“青年法学英才”一行29名同志一道,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了为期4天的学习(3天学习,1天车程),期间所见所学让我收获颇多。
一、百闻不如一见
回想过往,从小学起,延安这个名词就在伴随着我们成长,《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的早晨》等课文让我们在尚属懵懂的年纪了解到了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历程;到了中学,我们从历史课本中了解到了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反围剿、爱国青年赶赴延安等各类有关延安的历史故事;上了大学乃至参加工作以后我们也从各种新闻报道、纪念大会、党建宣传中时常听到延安精神这个词。然而,虽然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能听到“延安”“延安精神”,但他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个“熟悉的陌生词”,对他的认识仍停留在浅显的表面阶段,仅仅是看过一些图片、听过一些故事。此次培训,我们实地走访了了王家坪、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宝塔山,各位教员结合实际为我们生动讲授了《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毛泽东与毛岸英特殊的父子情》《弘扬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等课程,这种极具特色的实地教学模式使我对我党在延安期间艰苦奋斗的历史有了近距离的深入了解,使我对延安的认识、对延安精神的认识,由过往碎片化的朦胧认识变得清晰、立体、生动,使我,由以往小学课本上几篇百子文章的粗略感性认识,逐步深化为思想情感上的理性认同。
二、坚定理想信念
培训的第一堂课《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中,老师向我们系统讲述了延安精神的由来及沿革。“延安精神”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随后的学习中,在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我们目睹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当年极简的旧居,近距离体验了当年艰苦的革命环境;在张思德雕像前,我们齐声诵读了《为人民服务》、重温了入党誓词,感受了精神的洗礼;在参观间隙,教授向我们声情并茂的作了《延安时期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学习张思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报告,感受了党中央在延安时期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感人关系;在梁家河,我们重温了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追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头。这一切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弱小的情况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靠着一步步艰苦奋斗得来的,是靠着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得来的,是靠着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得来的。虽然时代不同了,条件变化了,历史任务也变化了,但是“延安精神”没有过时,他仍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仍然需要不断继承和发扬。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四个自信”的感情认同,真真切切的提高了党性修养,也必将激发我今后干事创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学习永无止境
此次培训中,还有一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就是学习的重要性。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中,老一辈革命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然抽出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去学习,更是谱写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为人民服务》《整顿党的作风》等不朽著作,在当时乃至当前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时的党中央还将延安全体在职干部按照不同的标准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毛主席、朱老总等亲自为干部群众作报告;抗日军政大学在成立之初,在天然形成的石洞中,学员们用大石头摆成简单的座椅,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地学习知识提升自我。正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培养出了大量的党政军领导人才,为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败为胜的历史性转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人才基础。再拿我们“法学英才”培训班来说,通过几天时间的了解、熟悉,发现这些同志都是所在领域的业务骨干,均体现出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特点。这使我在自感自身“英才”称号含金量不足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走出 “舒适区”、不断学习、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
此次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行程安排紧凑、知识量大、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所到之处、都有历史,所见之物、都有故事,学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锤炼了党性,坚定了信念,升华了思想,收获了友谊。对我个人而言更是一次难得的一次理论学习和思想洗礼。今后,我将继续努力,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延安精神”运用到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力争在本职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此,也衷心感谢北京市法学会的周密组织和辛勤付出,祝愿北京市法学会、祝愿“百名法学英才”蒸蒸日上,越来越好。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 徐显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