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我们继续向前的延安精神
——延安之行心得体会
2019年6月2日至6日,在北京市法学会的组织下,我们一行人来到红色革命根据地——延安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参观学习,感触颇深。
延安是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小城市,却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中国共产党也曾在这里艰苦奋战长达十三年之久。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胜利会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在此落脚。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活动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遗址,这里是我们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到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故居和中央机关办公地。就是在这样狭小、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屋,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革命实践的精神积累,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崭新表现。“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毛主席指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时的延安贫困落后、条件十分艰苦,面对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在延安,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有远见卓识的重要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曙光。“延安精神”是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这是对任弼时同志道德品质和光辉人格的形象比喻:任弼时同志是延安时期中央五大书记之一,身患重病,中央让他养病,而他在养病期间还深入基层调研,写了许多调研报告,默默无闻,任劳任怨,负重前行,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为全体党员树立了楷模。
“延安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的先进的精神支柱,虽然今天已不同于几十年前的战争年代,但“延安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激励我们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什么是延安精神、为什么要弘扬延安精神、怎样弘扬延安精神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延安精神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本。伟大的延安精神教育和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全面从严治党,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就要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延安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员学习和践行的重要思想,也对每个公民的工作生活具有深远影响。作为一名律师,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延安精神,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不仅要为完成当事人委托的事项尽力,更要为构建法治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北京市盛延律师事务所 潘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