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不死而殉道者致敬 ——走近曾志
2018年6月3日至9日,我十分荣幸的参加了北京市法学会组织“百名法学英才”赴井冈山学习培训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来井冈山,虽然天气一直阴雨绵绵,但初上井冈山还是心怀兴奋喜悦。井冈山风景优美,气候湿润,在雾气昭昭之中,置身于青山翠柏之间,仿佛来到人间仙境。
井冈山的这次学习培训活动,主要是理论学习与实地参观相结合。我们不仅实地参观了毛主席和红军战友们当年艰苦战斗的许多遗址遗迹,也在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的讲授下,学习到了许多井冈山斗争的党史知识。这里面有很多英勇牺牲的悲壮故事,也有感人肺腑的情感羁绊,甚至也有令人扼腕叹息的失策与错误。在众多的故事当中,最吸引我的是一个叫曾志的故事。有天上午,我们按计划参观无名红军烈士墓,在墓碑旁边返程的小道上,讲解的老师让我们停下来看看曾志的墓。这时我才发现,就在我脚下,有一个特别不起眼的破破烂烂的小石碑,青苔已经布满了石碑的四周,上面写着“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她的墓碑由于太过不起眼反而引发了我的关注,通过这个破小的墓碑,我才认识了曾志,她的故事,让我深思而又难忘。
一、曾志是谁?
曾志,女,原名昭学,1911年5月2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就是要为我们女性争志气”,于是改名“曾志”。 她有过三段婚姻。1927年她与中共衡阳地委组织部部长夏明震结婚,1928年夏明震在 “反白事件”中牺牲。不久,曾志与党代表蔡协民结婚,并一起上井冈山,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毛泽东受到排斥期间,拥护毛泽东的曾志,也受到排挤。1934年5月,蔡协民被叛徒出卖牺牲。之后,她与第三任丈夫,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陶铸结婚。1966年5月,陶铸调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常务书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陶铸被打倒,1969年去世。1977年12月,曾志恢复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协助胡耀邦开展平反冤假错案和考察培养经济、科技战线干部和人才等重要工作。1998年6月21日,曾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原本可以在北京八宝山安息的曾志同志,却选择把骨灰埋在井冈山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旁的一颗树下。
二、曾志的哪些故事让我深思?
一是一生坎坷。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左倾路线”的迫害,她曾6次蒙受委屈,6次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家庭生活中,两位伴侣夏明震、蔡协民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先后为革命捐躯。为了革命,曾志先后将三个亲生骨肉送人抚养,甚至为了筹措活动经费将孩子贩卖。
二是情比金坚。“文革”开始不久陶铸被调进京,成为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之后的中央“第四号人物”。但风云突变,1967年1月,陶铸同志由中央“第四号人物”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最大的保皇派”。曾志也常被拉去和“刘、邓、陶”一起挨斗。每次亲眼见到相依为命的丈夫被一拨一拨的人踢来打去,她的心都在颤抖、都在滴血。1969年初陶铸被查出患了癌症,9月被疏散到合肥,临行前,她对陶铸说:“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只有3天了,我过去忽略了做妻子的义务,我对不起你!”陶铸拉过曾志的手,说:“不,我非常留恋过去的生活,那样的生活我们不会再有了。我真想再有一次。”说完他从身边拿出一张纸片递给曾志。这就是那首著名的《赠曾志》,夫妻之间的深情厚谊跃然纸上。“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三是信仰坚定。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历经各种艰难困苦,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如一,毫不动摇。先后两任丈夫牺牲,三个孩子或忍痛送人或为筹集党的活动经费而被迫卖掉,六次蒙受委屈受到严厉 “处分”。 “文革”中丈夫陶铸蒙冤被迫害致死,她也遭到批判并被遣送到粤北农村劳动,即便如此,她坚信“党和国家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不会持续太久,我们的党有能力将他纠正过来。”她晚年对儿女坦露心迹:“只要为了党的利益和需要,我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生命。因为我不仅是一个女人,更是一名战士”,“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
四是心底无私。文革后她身居高位,但她始终“一心为国,两袖清风”, 她拒绝失散多年儿子的“农转非”这样的小要求,遗嘱中把省吃俭用节省的6万多元钱全部捐献给 “希望工程”,又说:“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最终丧事从简,骨灰埋在井冈山下。
三、曾志是神,还是人?
了解了曾志的故事,恐怕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简直是非人所为!她出卖亲生骨肉筹措党的活动经费、拒绝失散多年儿子“农转非”的小要求、当陶铸在一年之内从风光无限到被迫害致死时仍然心怀信念,等等等等。她是怎么做到的?她做这些决定时是否痛苦?她是否是精神病人,抑或,她是神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一方面认真阅读她的回忆录《一个革命的幸存者》。另一方面,十分有幸,我们井冈山培训的课程中有一节《与红军后代面对面》的课程,其中就有曾志的曾孙蔡军,讲了一些曾志晚年的故事。曾志去世前把仅有的存款全部捐献,但却要求女儿保存好工资袋,以向组织证明自己这些存款的“清白”,这不能不说她深谙人性的复杂。通过蔡军的讲述,我们知道曾志虽然不给她儿子办农转非,却积极出钱让自己的孙辈进京上学、学习开车等,这不能不说她也有含饴弄孙之情。这些都说明曾志也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
曾志是个普通人,这个结论让我十分高兴。因为只有是一个普通人,她的事迹才能够学习,她的精神才能对人有所启发,她的故事才能让人更加动容。
四、要学习曾志的什么?
曾志的故事讲完了。除了那些对心灵的震撼和对她生命的猎艳,她带给我什么那?她送养孩子等许多事迹已经不具备现实意义,但她立身于世的精神内核仍然具备很高的价值。我想,大概有这么几点是我的思考。
一是要有内心的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形象的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如果说理想信念不好把握,在我看来,不妨理解为一个人内心的坚持。如果没有内心的坚持,没有点所谓的“精神偏执”、“精神洁癖”,一个人就无法真正强大、真正乐观,就难以在纷繁复杂、变动无常的社会生活、人生境遇中保持独立、自尊和清醒。这种坚持来源于对社会的认知、对自身的判断、对规律的洞察,是学习和经验的总结。这种内心坚持可以是宏大的世界观,也可以是具体的方法论,大的方面不好把握,可以从小的方面把握。总之要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道,守道而行。
二是要有一点奉献精神。没有人可以做到绝对的无私,这一点也不可悲。但自私之外,要给无私留些空间。为他人奉献是每个人都有的精神需求,每个人都有超脱平凡、世俗生活的渴望,都有被他人需求、甚至被他人永远需求而永生的渴望,超脱之道就是奉献,无私的奉献。绝对的自私反而失去自我,每一个个体的人必须是站在对方的需求面才能感受到自我。
三是要热爱生活。最近有一本风靡全球的书,叫《未来简史》,作者以雄辩的逻辑和翔实的资料论证了人类将在未来进化成神,获得永生。或许会实现。但人的生命之所以可贵,就是生命是有期限的。因生命的短暂,才要求每个人认真生活,用好生命的每一天,热爱生活。就像曾志那样,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无论遇到怎样人生际遇,既能坦然面对当下,也能对未来保有希望。
五、类似于井冈山这种学习培训的意义在哪?
这次井冈山的学习培训,让我认识了曾志,有了一些思考。我把这些告诉了一个朋友,他说,有什么用吗?是啊,有什么用那?哪一次学习培训活动能改变一个人那?又有哪一次学习培训活动能让一个人在培训结束后,把所学所想完全应用在生活中?每一次培训结束,你仍然要面对房贷、车贷,仍然要面对竞争的压力,仍然要操心孩子明年的上学问题和父亲下个月的身体复查,甚至培训结束的当晚,你仍然无法推掉朋友同事的饭局。
或许我们问错了问题。当我们去看一本经典名著时,难道刚才的那些问题就解决了?可我们仍然会去看。我们会对庄子的汪洋恣肆无比钦佩,会对安娜·卡列尼娜的悲惨遭遇无比同情,会对韦小宝的机警滑头捧腹大笑。这又有什么用?
我想,一次培训,就像看一本书,它不会对你的生活、不会对你的本性、不会对你的思想境界产生任何看的见的改变。但它让你暂时从平凡的生活中超脱出来,让你在那一刻向往高尚,又或许在你未来无法抉择的某一刻,让你有所联想,就像我在将来的某一刻会问自己:如果是曾志,这位不死而殉道的幸存者,她会怎么做?
这,难道还不够吗?
感谢你,美丽的井冈山,美丽的井冈山之女。
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 赵一泽